从易经看破财免灾
薛岚侨
“破财免灾”是民间一种通俗的说法:失去了钱财,可以免去灾祸。常用在安慰损失了钱财的人,那么他就会在心理上得到平衡。
破财有多种:一种是被动破财,就是财物丢失,或被盗窃,即遇天灾人祸损失钱财;另一种是主动破财,准确的说就是把钱散出去,第三种,就不应列入破财范围了,他们是为了做善事、助人为乐而花钱,其目的也不是完全为了免灾。
笔者这里讲的破财不是第一种——被盗、丢失、损伤,更不是第三种——助人为乐而“捐款”,而是第二种,主动破财,求得平安。
针对“破财免灾”,易经有不少清晰的论述,四柱命理学也讲到,什么人更适合于“破财免灾”。
一、易经论述破财免灾:
破财免灾,往往用于自己破财,或别人受到财物损失时进行抚慰。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一种心理安慰,其实它不仅仅是心理安慰这么简单。
破财免灾,具有谶(chèn)语的性质。破了财,自然就会减少一些灾难,或大或小,这是一定的。这背后既有宇宙天道的法则,也有易学文化的作用。
天道就是把多余的拿出来给缺少的,而大多数人的行事准则,则是把贫穷不足的人削弱来增强富足的人。只有有道之人才能效法天道,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天下。破财的不一定是富足之人,但也可以说是以“有余以奉天下”,这是暗合天道的。所谓人失之,人得之。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。
曾子曰: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”意思是,钱财过多集聚在自己身上,就不得人心了,把钱财分散给他人。才能聚人心,才有凝聚力,才会得福。
请看易经是怎么论述破财免灾、破财增福的。
1、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出自《彖传上·谦》。
“盈”为满而将外溢;“谦”为不满而能接受。
“天道亏盈而益谦”,是说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;
“地道变盈而流谦”,是说地之本性是水满就往低洼的地方流,即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。
“鬼神害盈而福谦”,是说鬼神看到一个人得志,也会为了他好,而给他些烦恼,让他在折磨中成长,而增长福报。而一个人什么也没有的时候,鬼神也就怜悯和同情它,想帮助他一点。
“人道恶盈而好谦”,是说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。
按照天道的规律,损害那些盈满的,增益那些谦虚的。按照地道的规律,毁坏那些盈满的,而流向那些谦虚的,就是君子之道,就是破财免灾、破财增福。
(2)、损。有孚,元吉,无咎,可贞。出自《易经·损卦》。

损:减少;孚:信用;咎:灾、殃也;贞:守成,巩固成果。
损卦给人的启示是:减少和增加、充实和空虚在不同条件下会转化的。人们一定要坚守正道,心怀诚信,这样才会吉祥。
适当减损或放弃一部分利益,去追求更大更多的利益。
同时要明白这样的道理,过度的财富会招致损失,可以自觉地减损,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多做慈善事业,让多余的财富造福于更多的人,自己可以从这种减损中受益。
损己利人,虽然开始会有所不顺,但付出总会有所回报,因祸得福也。
二、什么人破财更有效?
命理言“身弱不担财”。如果日主太弱,很显然无法胜财,相当于一个弱不禁风的人,是没有办法把百斤扁担挑到肩膀上一样。因此,八字里身弱的人,常常容易为金钱问题烦恼,甚至因财生灾,也称“富屋贫人”。
在命理学中,克我的为官,我克的为财,财可以生官,在命旺情况下,财、官越旺越好;生我的为印、为名声,在命弱情况下,印越旺越好。
遇到命旺之人,财旺、官旺是好事;遇到命弱之人,财生官就不是好事,财会生出灾害,因财生灾。这就是“一物有两面,从来利生害”。
命弱日主,他的忌神就是财星、官杀,是命理中灾祸的引信、助推器;印星是保护命主之物,而财星是克印星的,印星被克,命主就会失去印星的保护,自然会招灾。如果我们耗散一部分钱财,让财星不再强旺,使其没有力量去克印星,去生官,助纣为虐,表面上你扔掉的是钱财,其实你是在阻断自己的灾源,还提升了自己的名声,这不就是“破财消灾”吗?
三、破财消灾有关细节分析:
1、为什么消灾要用钱而不是用其他东西?
道理也很简单,从命理角度来讲,财乃人的养命之源。除了空气、阳光和水等自然界提供的必须物质之外,在人类文明社会,几乎所有人要生存下去都离不开钱财。财富的良性流通,也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,钱财具有独一无二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2、破财消灾的程度;
因为每个人的福分和造化不同,消灾效果也会有差别。如果命中有灾,只能是大事化小,小事化无。想把大灾(比如死亡等)完全消除,那是不现实的。
破财并不能消所有类型的灾。破财究竟能消什么类型的灾呢?道理很简单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破财能消的灾,当然是与钱财有关的灾,这是破财消灾最关键的一点。
命理学将女友、妻子也看做财,所以这里说的与钱财有关,也包括因色生灾;还有,官场上的人,他们会在钱财上遇到苦恼的事,因财生灾;有人命很旺,一生小人多,支出甚至大于收入,属于因财生烦恼;还有的人,因为养家糊口,累坏了身体,出现了病灾,这也是与钱财有关系的灾。
注:
该文于2022年7月13日,刊登在《今日头条》。
|